上官婉儿登门
三天了,上官婉儿还没来。</p>
李贤甚至怀疑刘建军推测错了。</p>
但这三天,李贤倒是每天都把李光顺他们往刘建军那块田地里送,送完,还特意找了个奴仆盯着他们,要是他们敢提前离开,就让奴仆汇报给自己。</p>
三天的时间,几个孩子的态度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。</p>
但却并不是朝好的方向变化。</p>
起初,他们惦记着跟刘建军求学,所以都还装模作样的劳作着,但发现没人管他们后,这兄弟三人就开始偷懒了。</p>
甚至发展到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……”</p>
上官婉儿话还没说完,刘建军就看向李贤,解释道:“提拔新宰相就不用说了,你母后这是在朝中扶持自己的势力。</p>
“至于刘仁轨,这是先帝时期的老臣,你母后把他抬到实权地位最高的正二品,肯定还会有后续手段直接将他一步架空,但短期内应该不会动他。</p>
“上官姑娘,你接着说。”</p>
上官婉儿点了点头,继续说道:“还有裴炎,从门下侍中调任中书令,同时,做了一个最大的调整,将宰相集体议政的政事堂,由门下省搬到了中书省。”</p>
这次,刘建军又打断:“贤子,这一步很关键!”</p>
李贤不解:“门下侍中和中书令都是三品官,地位平等,这种调整有什么意义呢?”</p>
刘建军则是解释道:“咱大唐原本的宰相制是实行三省制,中书省出令,门下省审核,尚书省执行,政令在执行之前,由门下省把最后一道关,所以宰相们才把政事堂设在门下省。”</p>
李贤点头。</p>
刘建军继续说:“但很显然,随着大唐逐渐发展,政务越来越繁杂,中书省的谋议、出令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,你母后这时候把政事堂从门下省移到中书省,这无形中就进一步加强了中书省的权利。</p>
“再说裴炎这个人,当初是你母后提拔上来的,对吧?”</p>
李贤点头。</p>
当初审理太子风化案的两位宰相之一就是他。</p>
“你母后把裴炎调任中书令,每次宰相们开会都是由他主持,无形中,就让裴炎成了首席宰相,这样,你懂了吧?”</p>
李贤心中一凛。</p>
他不蠢。</p>
宰相群体的权力都集中到了中书省,裴炎又成了中书令,而他又是母后的人。</p>
所以……</p>
母后彻底掌控了大唐的宰相班底。</p>